第一,悟不到这十点
(资料图)
1、 临帖要精临
把每一个字,每一个字组,每一个片段反复学习,慢慢吃透,而不要把碑帖草草的“抄”了一遍又一遍。
2、 书法史要重视
了解各种书风的来龙去脉,会大大加深对书法的理解。
3、 学书大多从楷书入门
楷书的学习,不要太过执着,特别是不要迷醉在二田所谓的“欧楷”里,走进去了就不容易出来。即便是写正统的楷书,也要及时过渡到行草中去,不然楷书也容易越写越死板。
4、 原大临写
学习唐楷的朋友,在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尝试着去原大临写,会别有一番感觉的。有的有争论的问题,比如,逆锋起笔,或者说欧楷的钩的写法这类,尝试着去原大临写,相信各位会找到正确答案。
5、 花些精力研究一下书写工具 书写工具对风格的影响非常大,
找到适合的工具组合,书写体验会好得多。“擅书者不择笔”我觉得应理解为擅长写字的人善于运用各种类型毛笔的特性来创作不同的美的风格,而不是说用任何笔都可以写成那一个样子。
6、 书法学习中时间的配比
我认为临摹要占到九成以上。不要急着创作,当古人的书写习惯变成自己的书写习惯时,创作是水到渠成的事,在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强行创作是一件非常勉强而且伤脑筋的事。
7、 笔法
“笔法”应该是所有学书者都关心的问题,笔法这东西,历来被说的玄而又玄,其实我倒觉得,笔法,相对于结字章法而言,倒是一个相对简单且比较容易学到手的东西,笔法的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古人墨迹的解析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达到看到任何一个用笔细节都要能够基本正确的去判断出这一笔是怎么写出来的,说的简单点是“一看就会”,我觉得这是高效临帖和精准临帖必备的能力,也是自学能力的核心,这个能力越强,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训练的方法,主要在于多看帖,多熟悉毛笔性能,慢慢去摸索,看看相关的书籍,如邱振中《笔法与章法》。
8、 执笔写字
虽说执法各有区别,但是个人认为必须要落脚到“灵活”一词,灵活主要表现在手指,手腕,手臂的联动,甚至于在写大幅作品时全身力量的综合运用。
当然,抛开榜书等特别大的字,日常写字,主要靠动手指,然后是手腕,这是省力而精准的。很多初学者的问题在于手指太僵,被迫过度的去利用手腕或者说悬起肘来用手臂来控制毛笔运动,导致写字写得很累,而且效果不佳。
9、 临欧楷一个细节
临欧楷的朋友,请注意一个小细节,欧楷中的“口”部,基本上是不封口的。
10、 值不值得学的问题
对于近代任政,清末黄自元等人的楷书值不值得学的问题,这个得看个人习字的出发点,如果只是为了把字写得规范、工整、漂亮,任何符合这一标准的字都可以学,甚至电脑里的楷体印刷体也可以学。但如果是为了让自己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得到更深层的艺术享受,取法这些人的字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
第二,书法中的换墨法
写毛笔字,特别是大书法家写字,
从蘸好墨开始一挥而就,
到底能写多少个字而不停顿,
这反映了一个书法家的艺术水平。
可能很多人认为研究这个东西很无聊,只要能把字写好就成了,何必管他一笔到底能写多少个字呢?
首先,一笔能写多少个字,真书即楷书是看不出来的,为了减少败笔的出现,书者可能每写一笔就舔一下笔尖也未可知。但草书就不同了,或笔画实连,或笔断意连,若中间停顿过多,则必气断神消,韵味全无,这在大书法家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所以,大书法家的草书作品最能看出其一笔到底最多写出了多少个字来。计算的方法是,以粗笔开始为第一个字,越往下写,笔划越细,直到出现下一个粗字,这就是一个舔笔的周期,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书法家一笔到底写出了多少个字来。
仔细观察怀素的《圣母帖》,统计其一笔而就的字数在3-10个字之间,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一笔写出5-7个字,而且没有出现一个叉笔尖的字,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怀素大师级的书法艺术标准之一是:一笔写出最少5-7个字,而笔锋不散且无涩笔、枯笔。
更为重要的是,像怀素这样顶级的大师们还有一个潜在的、很少有人注意到的软标准,而这正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地方,即:用一定尺寸锋长的毛笔要写出其最小规格同时又合乎书法艺术法度的字来 。合乎书法的艺术法度自不必说,但这个“最小规格”的字如何来衡量呢?
经过精确测量统计后发现了一个标准,即怀素的小草字大多不超过4厘米见方。也就是说,要在4厘米见方的范围内写出合乎书法艺术法度的字来,你必须要考虑你所使用的毛笔的锋长、笔画的粗细。
使用各种锋长的笔经过上千遍的临摹后得出一个结论:当年怀素和尚书写《圣母帖》所用的毛笔锋长应为2.50厘米。实践表明,如果笔锋低于2厘米时,则写粗字时笔锋必散,且有涩笔、枯墨、飞白等出现,同时2厘米的小笔头含墨有限,根本不可能一口气写10个字而不出现上述情况的。而用3厘米的大白云书写,明显笔画较粗,同样写不出怀素帖中特别是大量2厘米见方的小字中极细小但却跌宕起伏的变化来。
之后,经研究了一个相反的例证,就是号称“颠张”草圣张旭的《肚痛帖》。该帖共30个字,从笔墨的粗细变化来看,应为四笔一挥而就,分别是第1笔写了8个字,第2笔写了10个字,第3笔写了5个字,最后一笔写了7个字。平均下来每笔写7个多字。
经过测量,本帖前26个字皆不超过4厘米见方,这同怀素的书写标准几乎一样,基本可以确定张旭使用的也是2.50厘米锋长的毛笔写的,但本帖中最后4个字则越写越大,规格分别是8、6、7和10厘米见方,我们透过这几个字已经几乎可以看到张旭当时肚子有多么的疼痛,可以说是“痛笔疾书”了。但这最后4个字都出现了上面所说的涩笔、枯墨和飞白的现象,可见,小笔写大字连大书法家也免不了笔锋散乱啊!
在“二王”的小草作品中字的粗细变化不大,所以你不太容易看出来他们何时舔的笔尖,一笔到底写了多少个字。
根据上述更多的实践及一笔写出最少5-7个字,而笔锋不散且无涩笔、枯笔、飞白和用一定尺寸锋长的毛笔要写出其最小规格同时又合乎书法艺术法度的字来 ,参照黄金分割定律,惊奇地发现书法大师们所追求的书写规格与用笔之间的数学关系:
第三,书法“行气”练习小妙招
行书是“五体书”中最具实用性的一种书体,它最能活泼地表现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书法艺术的发展,使行书更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为广大书家所青睐。然而,写好行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画、一字、一行、一篇都离不开正确的书法理念和技法手段。
《快雪时晴帖》
在行书的临摹和创作活动中,笔者感到有很多问题需要研习,尤其对行气的要领作了反复的理性思考,以为“行气”的优劣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因此,我认为在处理“行气”时有必要把握好以下一些问题:
王铎《宿江上作诗轴》轴
字间的笔画要连贯流畅
行书中单字的间架结构是靠笔画组成的,行笔的流畅直接影响着“行气”和字的神韵。怎样才能流畅呢?在实际练习中,尤感提按起伏和翻绞使转之难度,如果能畅快地在使转中起伏,在起伏中变化,那么行笔流畅的问题就解决了。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杨凝式
再者,笔画之间要相互映带,处理好上笔与下笔的照应,做到笔笔有交待,处处有呼应;或几笔萦连成一笔,或笔断意连;或符号代入,使笔锋、副毫和水墨融为一体,充满筋骨血肉之感,把单字写活,为“行气”的形成作好铺垫,奠定基础。
字外的相互呼应
所谓字外相互呼应,我的体会是邻字之间要有顾盼关系,不能把每一个字都孤立起来,谁也不管谁。笔势要有从上至下连贯行走的态势,前后左右合理避让,有时是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同样的字要有几种写法;有时是字意的呼应,即不同的字表达相近的意思;
傅山《行草书寄龚鼎孳七言诗翰》
有时是笔画的呼应,就是上一字的收笔映带下一字的起笔,可以实连,也可以虚连;实连时可以两三个字成为一体,虚连时则笔画断开,而意向呼应。一般主笔要用实笔,要实连;而映带要用游丝、飞白、细笔,这是虚连。这种上下左右的字外呼应,能使“行气”连贯,从而血脉流畅,浑然一体,生动活泼。
字形收放得法
字形的收与放是行书的重要特征,它反映着“行气”的动势。我觉得作为单字而言,收要收的住,放要放得开 。有的是内收外放,有的则是内放外收;
王铎《香山寺作五律诗轴》
有的是上放下收,有的则是上收下放;有的是左收右放,有的则是左放右收。如此种种,只有收放得法,才能使“行气”形成逆能紧、拓能开、擒能定、纵能安的艺术效果。
字径大小相济
在一篇作品中,第一个字的大小决定其它字的大小,此乃首字领篇之要义。但在研究“行气”时,不能简单套用,切忌把首字领篇误用为首字领行,否则,就会导致谋篇布局上重下轻、天大地小的弊病。
傅山《行草足梦中句七言诗》轴
在一行字中,每个字都要有大小之别,有的是呈 “大小大小”之形,有的是呈“大大小小”之形,有的可以一大几小,有的也可以一小几大。这种大与小的安排没有固定的模式,同样的一行字,可以有多种处理。但一般来说,笔画多的要大,笔画少的要小,要特别强调的可大,可弱化处理的则小,这样“行气”就有一种轻松明快起伏跳跃之感,充分展示律动的生命活力。
字距疏密有度
从章法上讲,行书要求竖有行而横无列。这就说明行书每行的字距是不相等的,各行字与字之间的距离错位形成壁折之势。这就是“行气”疏密的基本要求。行书的字距就不能像正书那样整齐的纵行横列,又不能像草书那样过分夸张。
一般来说,字距小于行距,在同一行里,各字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有时也可以适度拉开,但以不断气为宜。当然字距的疏密程度不能孤立地处理,更不能随心所欲,要与字形的状态和字径的大小乃至书法环境变化结合起来把握,以形成一种“行气”流的冲击感。
字势要欹正得当
大凡“五体书”都有一个欹正的问题,而行书的“行气”对字势的欹正关系更有着特殊的要求。我体悟到“行气”是由单字与单字之间构成的,所以“行气”的欹正之势取决于字势之态。有的字左欹右正,有的左正右欹;有的上正下欹,有的上欹下正。
苏轼《邂逅帖》
有的字把欹正要求用方圆的形式加以处理,如内圆外方,内方外圆;上圆下方,上方下圆;左圆右方,左方右圆等取势都是适用行书的“行气”要求的。关键是要取势得当,该欹则欹,该正则正,该圆则圆,该方则方,有时可能是某一笔画的欹正,有时可能是某一部分的欹正,有时也可能是某个字的欹正,这就需要书家的匠心独具,别出心裁。
字轴贯通到底
由于欹正和错落的要求,弄不好,往往会使字轴偏离字行的中心线,这样就会破坏行气,使行列不分,章法混乱。
《祭侄文稿》
我认为,不管字如何欹正错落,大小变化,其字的轴心都要始终保持在一条中心线上,力求上下贯通,体现一气呵成之感,这样的“行气”才会生动有力。
字的墨色要层次分明
字的深浅是靠墨色的浓淡润燥来实现的:浓者燥之,淡者润之。我觉得调墨是形成墨色浓淡的基本条件。而用墨则是创造燥润艺术层次的重要手段,所以调好墨色只是满足了书法作品基本层面的要求,如何在这个层面上以燥取险或以润取妍,创造艺术层次的立体视觉,这是对书家用墨技法的实际检验。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轴》
要产生这种效果,必须在控墨上动脑筋。我的体会是蘸一次墨写完六七个字左右,笔上的墨就会由浓变淡,再由淡变涩,乃至枯笔,这时再蘸墨继续书写,而且各行的蘸墨时机自然错开,于是就出现墨色浓淡燥润的层次变化,形成由平面简单到立体动感的艺术升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