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于振北出品| 消费金融频道
【资料图】
这两天又传某互联网大厂想迎娶捷信消费金融的事了,说某互联网大厂正要联合苏州银行一起收购捷信消费金融。毕竟买卖双方郎有情妾有意,于情于理应该是一桩美事。但昨晚,抖音集团正式回应“收购消费金融公司”传言不实了。
我们先抛开消息的实不实,单纯从收购捷信这消息上说,这不是一个新故事。
「消费金融频道」认为这可能是卖家故意放出来的烟雾弹,一是跟这家互联网大厂探讨没什么进展,走入死胡同了,另一方面是给其他有意向的买家看,在谈判角力时可以提高自己的议价权。
无论是如何,总之若陷入僵局、越拖越久,对捷信不利,为什么呢,让我娓娓道来。
有两个卖家最有实力
目前“鱼塘”里最佳买家或者说最有能力并购的买家只有两家,一家是这家互联网大厂,有流量有业务规模有潜力有团队,有扩充金融实力的意愿,关键是不差钱。而另一家是美股上市公司乐信。
乐信的优势也很多,上市金融科技公司里信贷规模排名第二的,实力上没得说。
双方在去年都已经谈过多轮了。去年,捷信内部员工曾向「消费金融频道」透露,有意向的买家很多,过来谈过的也有很多,只有乐信谈得最为深入,走到了“报价”那一个阶段。
插播一下,对于买捷信,信也拍拍贷也曾有过浓厚兴趣,时任CEO还真探讨过,不过考虑到“不划算”且有别的选项,所以兴趣就降下来了。
奇虎360曾持有过晋商消费金融的股权,但传出双方合作不睦,由晋商银行方面一直把持控制权,最终双方分道扬镳,它是深刻体验过的,再说360也是有别的选项,金城银行嘛,所以会感觉只做个贷的消费金融牌照也就那样。
小赢科技也选择了入股辽宁振兴银行,算了算自己再搞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拿资金成本并不会比银行便宜多少,所以也不会对捷信有什么兴趣。
度小满是在哈银消费金融持有股份的,所以也没必要再掺和捷信这事。其他的公司就很难讲有实力和能力染指持牌消金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去年早些时候,捷信有高层曾带队去浙商银行,是去谈卖牌或入股的事,当时浙商银行对捷信的消费金融牌照还是很有想法的,谈完后当时浙商银行的一个公号还发布了捷信来访的事,结果只深度接触那么一次,没后文了。
说回字节抖音,早期通过边做边申请的方式进行业务探索,分期、助贷和现金贷业务均有涉猎,从业务发展成绩来看应该是比较满意,所以前两年就想拿消费金融这个牌照了。
双方接触没接触过呢,肯定是有的,毕竟开头说了,抖音对于捷信是一个不错的潜在“结婚对象”。从我们知道的消息来说,一两年前就已经谈过了,因技术原因一直没成。
我们从双方的回应来看,捷信是这么回应《财新》的“不予置评,但承认捷信消金一直在寻找买家”,而抖音回应是“该传言不实”。
从这两端回应可以看出,双方既 “不貌合”,“神还离”,并没传的那么暧昧,估计很悬,跟前几年我们了解到的结果相似。
收购还是申请哪个更好?
并购,这其实跟买家的主动性有关,上述两家不是没有考虑过拿消费金融牌照,而且是考虑过很久了。只是申请的门槛越来越难,抛开时间成本不说,即便申请到手,受到股权结构上的分流,也无法拿到控制权,就像蚂蚁消金一样,变成肩负给其他出资人股东打工的“义务”。再说还有“天时地利人和”之机。
在这几年金融科技严管、利率压降、不良升起的“天不时、地不利”的情况下,很难。即便13家与蚂蚁整改基本结束,也不代表立马走“百花齐放”的回头路,对于“人和”,要看两方面:
一方面是卖家诚意不诚意,目前看不到什么诚意,捷信号称卖价20亿。这还没算债务和一大堆等待处理的不良资产,谁花这个钱当这个接盘侠谁傻。
另一方面看监管给不给“路条”,今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线,人事上、审批上又出现了新变化,松不松,不好说。
从时间(天时)、背景(地利)、关系(人和)这三方面来看,这个并购是难上难。
但对于想要牌的买家来说,捷信卖身又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毕竟这年头自己申请不如并购来的容易,你看看人家南银法巴、宁波银行,下手多快。而且捷信相比于苏宁消金、华融消金股权清晰,更利于买家前期分配控制权。
不同于申请,并购其实是有“实际需求”动力的,卖方干不下去了要卖,只要买卖双方谈好这个牌照可能就已经算成了一半了,但自己申请,找股东、分股比、谁管理、找地区(好申请的地区、宽容的监管和本地政策支持)等等一系列,打回再提交拖个三五年不是没可能,那时候消费金融市场或许格局都已经固化了,更何况还不一定顺利获批。
再者,现在消金牌照发放越来越难,最新发的两张一张是给存量巨头蚂蚁,一张是给国有大行建行,门槛越来越高。
捷信也是洞若观火,知道这一点,所以待价而沽。
在「消费金融频道」看来,捷信价值不能单纯的按0.5倍市净率来算,除了牌照和数据库,价值资产少,不良包袱大,我预估在6亿人民币合理。
即便捷信想卖,也有多座大山
我们最后再讲一下捷信消费金融这个卖家,捷信入华十余年,在「消费金融频道」看来,卖身并非那么容易。
记得在四年前的时候,当时我代表「消费金融频道」受邀参加银保监会在清华大学的举办的一个消费金融行业的高端论坛,当时曾面对面问过时任捷信消费金融总经理罗曼·沃迪拉:为什么中国金融监管唯独给捷信发了一张全资消费金融牌照?
捷信前总经理 罗曼·沃迪拉
他当时很坦诚回答我:因为中国当时没有(严格意义的)消费金融行业和专业服务公司,而PPF集团(捷信集团母公司)又有着消费金融成熟的运营经验、机制、和国际化的标准,这些都是中国这个市场所需要的。所以捷信是来帮助中国建设消费金融市场的。
的确,捷信作为首批四家持牌消金公司之一,在十年里做出了不少成绩,给行业输出了不少人才,高峰时期雇员超8万人,到现在包括马上消金、海尔消金都还有不少捷信的高管。在2016—2019年一直保持着营收第一、信贷规模第一的位置,也是首个资产规模超千亿的持牌消金公司,还曾幻想过在香港上市。
可是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捷信密集人力高成本的线下POS贷模式已经在2018-2019年发展到瓶颈, 3C等场景又被线上电商侵蚀,船大难掉头,很快被招联消费金融反超,此前招联已经在利润率上超过捷信了,虽然说瘦骆驼比马大,捷信用营收勉强撑门面。
但接下来的疫情冲击将以人力、线下门店为主的捷信推到了悬崖之上,开始大裁员,从数万人被强裁,捷信在此期间尝试了线上业务,但未能成功。
捷克首富捷信创始人彼得·凯尔纳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在2021年3月,捷克首富、捷信创始人彼得·凯尔纳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次直升机坠毁事故中遇难,享年56岁。据福布斯估计,其身价约1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45亿元)。
创始人意外身故加剧了捷信的衰落,随着中国区负责人罗曼·沃迪拉、翁德雷·弗里德里奇、卢米尔·马龙等一众高层的出走,创始人的遗孀已经表达了无力经营业务,其家族想把PPF集团最大市场——中国市场给出售掉。有在捷克的朋友说其家族等着变现分钱,树倒猢狲散,此前俄罗斯地区已经在变卖了,目前捷信除了中东地区,萎靡的北美地区,在亚洲还有东南亚那一块市场。
所以文章开头说过,捷信着急想卖,趁着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回温,牌照的稀缺,自己又玩不转,趁着这个市场高点卖掉是最佳选择,再拖下去,躺在账上的注册资本金、不良资产、残留人员的开支都是让捷克人辗转难眠的。
不光是消费金融市场,连国际环境都不同了,这些年,中捷关系并不好,更何况一家坐过山车的公司呢?
如果两国关系走到死胡同,那么这个牌照还可能会被收回注销,或者破产放弃。所以时间不在捷信这边,它无法永远的待价而沽。
有接近监管的朋友对「消费金融频道」透露,对于捷信卖身这事,起初监管并不支持,因为当年给捷信这张牌照,除了教国人怎么玩消费金融市场,还要创造工作岗位、创造税收的,这下倒好,拍拍屁股走人还要把监管赐予的牌照当资产卖掉?拿中国人当凯子吗?
当年可是唯独给了你“外资+独资”双Buff啊、“亲王双俸”啊,在整个中国金融监管体系里都是少有的,可让人家蚂蚁、腾讯、软银、红杉都馋哭了。
这里,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没那么容易。
所以,抛开金额、历史包袱,就算是真的“相亲”到好婆家,上峰态度也不会那么容易点头。
捷信卖身,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