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多年轻人都存不下钱?这是知乎上一个浏览量破千万的热门问题,一个高赞回答是“年轻人不知道存钱能干什么,或者说存钱什么也干不了…能存钱买房子吗,不能是吧?能存钱取老婆吗,不够是吧?”,这答案必然是扎准了年轻人的肺管子,才会获得如此多的认同
(资料图片)
有些东西,要么生下来就有,要么一辈子都不会有,比如法拉利。这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拿房子来说,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想在动辄四五万、七八万一平的一二线城市存够首付,还是相当有难度的。毕竟他们是年轻人,收入远没有大几w,也不一定能碰上新的行业风口,或者拿到股票期权。如果没有比较精彩的人生际遇,他们以后的收入,几乎是可以大致推算出来的。
收入一旦确定了,哪些东西“一辈子都不会有”,似乎也就显而易见了,一下子也就让“存钱”的行为,既失去了动力,也失去了意义。既然如此,不如把钱用在现在就能拥有的事物上吧。比如,三不五时更新迭代的3C产品;比如兴致来时看一场偶像参于的演唱会或舞台剧剧;比如周末去拔草打卡的网红餐厅;比如突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英国BBC曾在一档名为《亿万富豪们的饕餮盛宴》的节目中,展示过这样一个观点,即所谓消费,实质上是大众在购买故事、感受、谈资以及彼此间的认同感。对不少年轻人而言,不正是如此吗?不管是购买故事,收获体验,还是赢得认同,似乎每一种都比让钱单调的躺在账户里,仅以数字的形式存在更有意义。
02
存钱还有意义吗,有吗?没有吗?
存钱,主要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存钱,就是存希望,是为了实现某个确定的目标的积累过程;第二,存钱,是为了应对某些突如其来、却又可以用钱解决或缓解的人生风险。
一个做勤杂工的单亲妈妈,女儿很有音乐天赋,学校老师建议孩子学钢琴。这位妈妈为了能给孩子买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省吃俭用攒了三年的钱,终于实现了孩子的钢琴梦。
还有另一则感人故事,一个和外婆相依为命的9岁孩子,从年初就想尽办法赚钱存攒,偷偷捡了一年的空瓶子和废纸壳,只想在年底为外婆过80岁生日时,能用存的钱为外婆买一个她从未吃过的蛋糕。
上面两个故事,都是存钱就是存希望,就是能够实现目标的好例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目标的渴望有多强烈,对期望的达成有多向往,存钱的自驱力就有多大,克服诱惑的魄力就有多强。
至于存钱可以应对风险的意义,更容易理解。当前疫情下的生活就是最直观的例子,公司裁员了,自己失业了,能让你依然睡得着不失眠的,除了你账户里的存款余额,不会有第二种灵丹妙药。
03
如何让自己存下钱
如何存钱,各有套路,没有定式。K哥只说几点大的建议:
1、眼里有目标,心里有奔头
知道“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的军队,一般都军纪严明,英勇善战。存钱也是如此,知道“为何而存”,才会激发强大的存钱自驱力。
年轻人一定要有目标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要拥有什么,这样做事才更坚定、更有规划,才不会随波逐流、缺乏动力。即使目标太大(比如在一二线城市买房)不能一蹴而就,但还是可以不断分解目标,调整需求,让大目标化成多个更接底气的小目标,并坚信自己的目标必能实现,就会重新激发自己努力存钱、认真奔赴的动力。
2、穿越消费主义迷雾
一个人每天睁开眼,就开始面对诸多诱惑,手机里、电梯里、地铁里,那些广告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哪里又有打折特卖了;又有适合你的新款上线了;你的电脑手机可以考虑换新了…
你需不需要这些,商家不在乎;但让你觉得自己很需要,商家很在乎。在各种密集的推送和洗脑下,很多人开始不自觉地沉溺在各种消费购物的氛围中,以前立下的存钱flag,早被自己一脚踢翻。
不能开源,就要学会节流,不能控制欲望,穿越消费主义,就不可能真正落实存钱大计。不攀比,不盲从,踏踏实实按规划存钱,做一名有定力的消费主义逆行者,才能静待自己的账户余额蹭蹭往上涨。
3、学会用工具,掌握方法论
做任何事都要找到顺手的工具,适合的方法论,这样才能更有效率,事半功倍。存钱同样如此,不止是态度,也是一种能力。网上有很多值得参考的记账工具,可以让你对自己的收支状况有一个更清晰直观的了解。还有很多诸如“365存钱法”、“现钞支付法”等各种可以有效刺激自己存钱意识、养成存钱习惯的好方法,都可以借鉴参考,选一款适合自己的,说不定就能成为你的存钱神器。
4、尝试安全投资,让钱生钱
真正的躺赚,就是可以让钱生钱。当然,实现这一点是有门槛的。首先,你要有一定的存款,其次你要有值得信赖的投资方式。如果没有,就老老实实把钱放在银行账户里,现在的骗子和镰刀太多,千万不要“你惦记别人的利息,别人惦记你的本金”,你“点了一下子,后悔一辈子”…尤其现在的环境下,一定要擦亮双眼,千万别随便折腾。
存钱,就是现在的自己,在为将来的自己的投票,这句话值得很多年轻人好好琢磨。当然,存钱不是让我们做守财奴,剥夺我们生活中该有的快乐。为明天存钱和享受当下生活,并不对立,把握好原则和平衡即可。最后,希望每个小伙伴都能无痛存钱,越来越富。
标签: